- · 《佳木斯大学学报》栏目[09/07]
- · 《佳木斯大学学报》数据[09/07]
- · 《佳木斯大学学报》收稿[09/07]
- · 《佳木斯大学学报》投稿[09/07]
- · 《佳木斯大学学报》征稿[09/07]
- · 《佳木斯大学学报》刊物[09/07]
论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文化衫视角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化衫是在上世纪流行起来的圆领T恤衫的基础上,增添了独特的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个性文字或图案的潮流服饰单品。从最初电影《欲望号列车》中主演所穿的白色T恤到现今各国商场
文化衫是在上世纪流行起来的圆领T恤衫的基础上,增添了独特的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个性文字或图案的潮流服饰单品。从最初电影《欲望号列车》中主演所穿的白色T恤到现今各国商场里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的潮流服饰,文化衫的面料、服饰形状、色彩搭配以及图案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图案与色彩的自由组合形式为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提供了个性表达的丰富选择,也正因如此,文化衫成为了广受欢迎的服饰快销品[1]。
1 文化衫具备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衫上印制的各类图案与文字符号给予了它传播媒介的身份,文化衫上印制的内容就是其传播的信息,通常都简洁易于理解[2]。所以文化衫流行范围极广,而且越来越受欢迎,受众接受度高,有着不错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在人际传播方面,身边人穿的衣服所传递的信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对某事的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再加上文化衫的生产成本、加工难度都不高,所以社会中的组织或个人都有设计过自己的文化衫用以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与精神[3]。也正因为文化衫具有一定的传达观念,表达思想的功能,某一文化衫的创作者就是传播者,文化衫的图案符号,色彩搭配是被传播的信息,文化衫这件T恤是传播媒介,穿文化衫的人和看见别人穿文化衫的人是受众,受众对文化衫所传递的信息的接受程度就是传播的效果[4]。可以看出,文化衫的制作与使用过程就是基本的传播模式,完全满足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的5w模式”,因此文化衫又被称为“穿在身上的第五媒体”。
性少数人群游行时所穿的“彩虹衫”、勒布朗?詹姆斯反对种族歧视印有“I can’t breathe”的T恤,国庆期间风行的“爱国T恤”等都是其在文化传播功能上的应用。
(“彩虹”文化衫,图片来自网络)
(抗议种族歧视的“I CAN’T BREATHE”T 恤,图片来自网络)
(“我爱中国”文化衫,图片来自网络)
大学的文化衫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呈现媒介。校园文化衫是一类特殊的文化衫,它与社会上的区别在于:第一,校园文化衫不是盈利商品,不作商业用途。大学文化衫的使用者多为本校师生,到访的游客、交流的学者这类的“客人”。校园文化衫多是高校负责定制,呈现出团结性与归属感,基本上是不收取费用的,个别收取的只是制作成本。第二,校园文化衫最重要的成分是校徽。校徽是一个大学独一无二的标志,只有带有校徽的文化衫才能算作该校的校园文化衫。第三,独具特色的创意图案符号与色彩搭配。大学的校园文化衫一般都不只一款,表现了不同方面的特色,比如校园风景、校训和校园精神,甚至是各个院系的不同文化特色,而就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创意图案符号与色彩搭配使得带有同一校徽的文化衫具有多种文化表现力[5]。
(复旦大学校园文化衫,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文化衫,图片来自网络)
(西安外国语大学校园文化衫,图片来自网络)
2 文化衫在校园文化校园传播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衫作为大学的文创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播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传播对象是校内师生,学校的办学宗旨,校训,文化精神都在向外界,向社会传播之前都得先面向本校全体师生传播,获得师生认可并吸收,让教工、学生和学校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创造出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大学文化追求之一,也是校园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步[6]。
就像不同文化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IP”的传播方式[7],大连外国语大学下设的各个院系都有自己的文化衫,彰显出各自的特点。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的院服以带领棉质T恤为基础,立着的领子代表“立志”;胸前有三粒纽扣,寄寓要扣好人生的纽扣,走好每一步;T恤以橙色为基础色,稳重而有活力,表现出厚重的中华文化内涵和莘莘学子的无限活力;T恤右肩是白色的大学校徽,左胸则是书法体白色的“文化传播学院”字样,说明了文化衫的归属单位;衣袖和底部收边均为蓝色布料,而蓝色与白色正好是大外的标志配色,这也是大外形象整合营销的具体体现;T恤背身印有白色的引自中华经典文献的名言警句,激励学子明志笃行,而这些带有中华文化内涵的元素恰好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学院特色相契合。
文章来源:《佳木斯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jmsdxxb.cn/qikandaodu/2021/0316/514.html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大学音乐教育理念转型的思考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刍议